Quantcast
Channel: 风之谷
Viewing all 10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楚虽辉煌,但东南并非无光/兼论盘龙城不是早商

$
0
0

《楚虽辉煌,但东南并非无光/兼论盘龙城不是早商——看央视[楚国八百年]有观》

文/无风即风

#上课#【楚虽辉煌,但东南并非无光/兼论盘龙城不是早商】首先,《楚居》的意义还是被低估了,首先一起来看看《楚居》的全解读——楚国官方所修的楚人祖先季连的纪实史:

​秦灭六国中,楚受损是最小的,所以无论是人口还是史籍都保留颇多,目前出土文献里楚简稳居榜首,因此楚史对我们当代人研究先秦史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从目前可追溯的史料来看,也可看出楚人是最早南下的中原大族,因此楚人不经意间缔造中华大地史上第一次的民族融合。而《楚居》中明确勾勒出了一条从西(陕甘)望东(河南)再往南(楚淮)的民族迁徙路线,这条线路后来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历次大动乱的标准路线,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从楚国开始的。


但是,央视的《楚国八百年》还是言之缺祥的,其实,在楚人南下前,华夏大地的东南方也有璀璨的文明,甚至和中原文明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一、【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历史悠久跨夏商,比肩黄帝与唐尧,是长江下游的代表性遗址,总面积达290万平方米。拥有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古城建筑已具完整的宫城、王城和外郭城的综合结构——说明已经进入王国模式。

​经由DNA检测:良渚文化的缔造者为古侗傣(壮)族,携带与汉人不同的O1基因。


二、【盘龙城遗址】内城1.1平方公里,外城2.5平方公里的——妥妥的上古巨无霸,距今3500年前,约在晚夏与商初。

关于测年,专家说:“盘龙城下层年代测定为BC 1870—前1800年间。盘龙城一期的时间相当于石家河晚期,比偃师二里头一期(公元前1750)约早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学界里吵的哄哄闹闹且持续几十年的“二里头夏都说”,因二里头遗址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断代结果有150年的差距(但是,C14测年不能排除 ± 50-200年的误差),所以考古学家不把二里头当夏朝,连夏代(年代)都不使用,只称“早商”或“先商”。

也所以,盘龙城也被冠以“早商”,听说某些专家已经开始进行“早商名城——盘龙城”的演讲和专题讨论准备,在他们的“引领”下,地方领导也开始斥资准备打造“早商名城”。

对此,插句题外话:基因与考古我都是外行,但是我认识字,能看懂书本,不得不说,从没发现哪个殷商史料有相关记载其势力范围曾及于长江流域。相反,有一条甲骨文卜辞这样写着:“乙巳卜,叀西隹夷,宜炔罚瑓,宾恳摹?辈”。

经分析,卜辞“隹夷”就是文献中的“鸟夷”。此“隹”字作一水鸟和一弯曲河流,说明在水域(甲骨文里《殷虚书契后编》下·36·6隶释为)。

这条卜辞说明:殷商的势力范围不太可能越过长江——这是疑问(1)。

(2)《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

在发现盘龙城遗址的武汉黄陂区,据史料记载,夏商周时期都有一个叫“黄国”的国家。更重要的是,甲骨文里还记载着长江流域的多个小夷国,都在长江流域。

(3)又有专家称盘龙城遗址“是首次发现大规模外城向外扩张的特征”——初期勘探发现的外城地基不比主城小。

而盘龙城:比安阳殷墟面积还大2倍!!

(4)盘龙城遗址有超过殷商的辉煌青铜文化——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同时期最庞大,比偃师商城,二里头三、四期,郑州商城(二里岗商文化)出土的青铜器总和还要多,形制也更古老,品种更丰富!

(5)盘龙城完全按宫殿结构设计。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5大前提下,仍然有考古学家称“其遗址下限符合商王武丁南征的年代”——请问专家:上限遗址呢?又自动无视了?

有专家对此反驳:“将盘龙城与二里头、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出土文物进行比较,盘龙城夏代文化的年代应早于二里头。因此,不是殷商南下影响盘龙城,而是盘龙城北上影响殷商”。

最后,对于盘龙城的墓葬人口基因,似无相关调查。
故,暂时无法确定它到底是谁创造的。

笔者在此提供一个史料,为有兴趣者提供解读另一个视角:【西周昭王期间攻“楚”,主战场就在盘龙城一带,虽昭王溺毙,但西周出土器皿记载此次出征回来后有“孚金”、“赐金”、“有得”等字眼——昭王攻楚的真正目的】。

早已有人考证出,江汉平原在古代是铜矿产地。
这侧面反映了:盘龙城实际上比殷商更早进入青铜时代。

所以,请专家解答一下:殷人在离他们都城那么远的地方弄个比自己的都城还大的王城到底是要干什么???如果不是殷商缔造的盘龙城你是不是就不会说人话???

三、【吴城遗址】距今3500年,位于今江西省樟树市,属古句吴国,遗址面积2000余平方米,虽小,但出土完整的石器、青铜器、陶瓷与玉器等文物达4000余件,刻化陶文或符号200余个,几何印纹陶纹样40余种。


​经检测,同样来自O1基因,也有汉人。


四、总结:
无可否认,中原文化为华夏文明之代表,汉人也为中华民族之代表。 

但是,当我们面对不输于夏商的良渚文化与盘龙城时,是否该想想几个问题:

A、明明是夏代,何来早商??

B、“殷商城郭”的论据到底在哪?

C、最早中国就等于最早的中原吗

D、不应该是“最早的中国文化”吗?

E、一定要是O3的汉人基因才叫中国人???

一句话,To某些专家:
你们真要认认真真向当年南下的楚人好好学习一下。 ​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王熊渠

叫你不能混淆中华文明与华夏族,不是叫你非华即蛮。


 

焚书坑儒之“书”与“儒”不可以粗暴理解

$
0
0


#上课#【焚书坑儒不可以粗暴理解】任何时候都不要在不清楚事情原貌的前提下自作“主张”

一、“儒”就是“巫”吗?

答:“儒”有两种,不可混之。

(1)《周礼·天官冢宰》载:“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式,有六艺以教民者。”

《周礼》就是宗法礼制,用今天的语言系统就叫“教化”,“六艺”无非两种, 一是同出《周礼》的《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另一个就是战国末年发展成熟的儒家“六经”:《》《》《》《》《春秋》《》。

《周礼》远早于《六经》,故《 天官冢宰 》里的“六艺”当是指周的“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

(2)但是,是儒的同时的确也可以是“术士”,请注意,是“也可以是”,不是“一定是”。

《说文解字》: 儒,柔也。術士之偁。从人需聲。人朱切。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与  帝子、公子、国师并排,可见“儒”在殷商是高贵的职称(即殷的“贞人”)。

这,当然是因为殷商体制是政教合一的原因造成的,在商时,“儒/术/巫”不分。

这就是为什么郭沫若​在他的《全集·历史编》里,批判了部分人误把“儒”当“巫”或“方士”时,却也说到“虽秦汉之际的儒,和方士已混而为一”。


二、说到“儒”,就是我力推周是我中华文明正朔而反殷商的根本原因

因为,诚如上方所用《周礼. 天官冢宰》  所订:儒与巫开始分开——这就是文明的进步。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说得很明白了。

荀子在他的作品《儒效》里将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种,每一种都详细论述介绍。

这就说明,至少我们今天所说的“儒”与真正儒家学派里的“儒”,绝不会是方士。


三、焚书坑儒到底有没有“真儒”?

答:当然是有。

“博士”在先秦与秦时是什么职位​自不用讲,然而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李斯对始皇嬴政说的那段话。

显然:“焚书坑儒”的实质其一,是为了统一思想,这没错。但其二:则是法儒之争。

根本原因就在于秦朝是以法家而治国,轻儒诽儒乃属正常事。但在”惑乱黔首”(“ 黔首”即平民)的担忧与恐惧下,秦朝采用了一贯符合他的风格的方法,那就是:灭。

试问:儒生怎么可能可以乱只字不识的“黔首”呢?

当然,淳于越等人确实也是自寻死路,因为“以古非今”,在天下刚刚定鼎的大环境下,没有任何一个开国者会同意的。

至于该不该坑(杀之),则见人见智,本文对此不作讨论。

但是需要厘清的是:

一、“焚书坑儒”之“儒”不全是指方士。

二、依照推测,那“博士七十人”应在内。

三、既所焚之书皆为孔儒经典“《诗》、《书》、百家语者”。

则毫无疑问地表明,所坑之人中,真儒不会缺席。

再次强调声明: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历史是用来总结的,不是用来自慰。


 

感谢邀请回答:为什么詹姆斯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

$
0
0

先来看一堆数字统计:

截止至2015年(后两年我找不到,不过并不影响整体数据统计),联盟的绝杀球平均效率为27.7%,而乔丹季后赛生涯一共投了18个绝杀球,命中了其中的9个,效率高达50%——这方面,不管是次数还是命中率,都是NBA历史绝杀排行榜的最高纪录。

其中,上面还算少了他1997年总决赛第五场的关键球,当天他带病出战(流感),离比赛结束前还有25秒,他命中一记中投,帮助公牛以88:87领先爵士,由于所剩时间>24秒,所以不被联盟所统计,但却被广大球迷所津津乐道。

这个镜头,相信老球迷都不会陌生,是多么的励志,多么的感人.......所以不是我们这些老球迷要找存在感(不屑当今NBA的防守和对抗性,不怕说),而是我真整不明白为何现在的NBA,某个球员还能在场上又跑又跳,只因有某些小伤病不没好,当输了球就拿出来说事,请问这世上有多少动员、终其职业生涯每时每刻都能保持100%健康地站在场上??

言归正传,以乔丹的15年职业生涯为依据(其实第三次玩票性质的复出中也有4次绝杀,3个来自为奇才重披战袍时,1次来自彻底退役的那年的全明星赛上,这4例暂时忽略不算),每年1.2次绝杀的次数,高居榜首。是当之无愧的绝杀The one!!!

而算了常规赛的,乔帮主职业生涯总绝杀次数(15年)共有51次,其中共命中25球,命中率高达52.03%。

如再加上第三次玩票性质复出后的4次(包括退役全明星赛那次)——即51中29,命中率更是达到惊人的56.8%!!!!

这个数字,比乔丹生涯总命中率49.7%还要高7.1%个百分点!

所以说,帮主不愧是帮主,真是名符其实的定海神针,越难投进的球他就投得越准。同时,也可以想像及推知,若要超越乔丹成就中最难打破的一项——10次得分王,除了保持高出手次数外,命中率才是真正的王道呀亲!!

历史最高的场均30.1的得分显然是因为状态十几年如一日的稳定才能缔造的。

这个门槛真是没法跨过去了,因为真的是地球上都找不到第二个。

更可怕的是,在NBA历史命中率的综合统计中(考虑到有些人命中率奇高,但是职业生涯却过短或投篮次数过少,因此此类情况都不不予统计),排在前十位的都是奥尼尔、卡尔马龙、奥拉朱旺这些中锋或大前锋......例如,和帮主并列历史场均得分榜纪录第一名的张伯伦就是,而后卫,则只有帮主一位!!!!!!!!!

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帮主的恐怖.......只有四个字:额滴神啊!

结论,现在可以肯定是:任何人的绝杀能力与效率都不能与帮主相比,要比的结果只能是被全面吊打到体无完肤!

但是,乔丹的季后赛绝杀命中率却不是最高的。排名第一的是来自活塞五虎中的“小王子”普林斯,命中率高达60%——然而,普林斯一共才出手了5次(命中3次)。

与乔丹并排第二位的是雷-阿伦:12投6中,命中率和乔丹相当,但总出手次数比乔丹少了6次。

仅次于雷.阿伦与乔丹的正是本年度口诛笔伐的詹姆斯:12投5中,命中率41.7%。

第四位是诺维茨基:13投5中,38.5%——步行者的传奇射手雷吉-米勒,和诺维茨基相同。第五位邓肯:13投中4,命中率30.8%。

插句题外话,关于乔丹与科比,还有詹姆斯的比较,真是不吹不黑,每一次我们这些老球迷中的“乔吹”一吹老帮主,就感觉真的“吹”不下去.......因为实太diao了!!!

帮主季后赛绝杀效率之高,命中率之精准,看看其它入围者,真连仰望的资格都没有!

好吧,那就不和神比,和”人“比,正像上面数据显示的一样:詹姆斯的关键球命中率比雷阿伦这位神射手几无差别,比司机这位神射手还有准,比先天把握大的大前锋邓肯不宁准,那么,为何他总是在最重要的绝杀时刻(没那么重要的他倒是还有多次绝杀,不管中不中,反正是投了)选择传球呢???

对于前几天G3的那个传球,如此”神准“的詹姆斯的这套说辞,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他面对的是5犯的格林,而且没有人协防~不对,不是没有人设防,而是人家压根就不怎么防他——早在G1结束后,勇士就明确告之天下,为了防止他串联全队,对他个人得分不设防。

虽然,在关键时刻不可能再不防他,但毕竟老詹这边是极具心理优势的,试问一下,被”雪藏“了近半场的格林同志心里会不会想:我TM现在到底是防他突还是防他传好???

而且,以老詹的推土机打法,造犯规也是极具优势的,甚至是2 1的可能性都很大。

可是,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虽然库里没有断下老詹传给科沃尔的球,但毫无疑问,库里完全抓到了他的球路,赛后科尔与库里这对师徒道出了真相:

毫无疑问,詹姆斯最后的传球就是妥妥滴地掉进了科尔与库里设下的“圈套”里——本来想“坑”别人的,结果因被人提前所洞悉,反过来“坑”了自己:这就是事!实!的!真!相!

从录像回放中可以肯定,库里和科尔说的不是假话,绝对是早就猜到了,没得狡辩!

说到这里,有件事不得不顺带提一下,有些詹蜜喜欢拿乔丹1997年最后时刻跳投时,突然传给科尔,并且后者完成了对犹他爵士的三分绝杀例子为反例,意指乔丹也“甩锅”。

事实上,这些人是在混淆视听:

一个是早料到了所有人都猜不到他会传球。而另一个则是所有人都知道你会传球。

请问:能一样吗???

所以说,真不是我们詹黑,而是实在不能接受这个愚蠢的处理,更加不能接受詹姆斯赛后还在故作“有爱”(友爱),还在强调他的所谓“团队精神”,对于自作聪明反误了自己与队友的事,他这摆明就是矢口不认,冠冕堂皇!

好了~不必多说了,一句话:

老詹职业生涯中,屡屡在最重要的时刻——重要三次:是最重要的时刻!最重要的时刻!最重要的时刻 发生掉链子(传球或失误),绝对是因为高度的紧张、矛盾、犹豫所导致的的,这反映的就是他怯懦、软弱的逃避心理!!!

虽然麦迪对此不作认同:

但是讲道理,以詹姆斯这种“攻框型”选手,在1V1的前提下,甚至比中投还有把握这是事实。况我前面所统计的数据中,显示他的绝杀命中率并不低,都排到历史第三位了,不是你这个“第三人”上又还能有谁呢?

退一步说,假如你真不想自己投,比如说你体力已经耗尽怕突破后被包夹.......好吧~那你可以让欧文去打,欧文那天状态爆表,在全场中投极度匮乏且三分球一个都没有的情况下,他所得到的38分全部都是用单打来的,而且几乎全部是超高难度的入球,每一次都面对三四个“大汉”,如上半场最后2.4秒的这个:

他从半场运球突破,一直冲到篮下直到打爆对方4个人!完成惊天压哨球。

所以,他状态那么好,当时还有几十秒,为何不运球到前场后拉开了给欧文单打呢??

让他造个犯规,来个2罚全中后,压力就会回到勇士那边。即使2罚一中,那么也可以用犯规停球,或紧逼防守逼勇士造个抢断和防守反击,都是很稳妥的方法。

作为一名征战NBA多年的老手,难道还不知道三分球没有投中的情况下,前场篮板是很难抢到的,何况那一场库里创纪录地获得总决赛史上后卫为全场球员中最高篮板的事,老詹也不会不知道吧???

当比赛所剩无几的时候,谁的手感好,谁的手感不好,谁的把握大,谁的把握不大,这都是球员与教练用屁股都能想得到的事,也是必须要去作出正确选择的事。

詹皇自己不投,又弃用把握2(欧文),选了个把握N!

难道本场”咸鱼翻生“命中了5个三分球的JR不比科沃尔强?

就是一句话:没有担当!太没有担当了!太TM没有担当了!!!

最后,来看看真正有担当的人,是这样的:

开篇谈到的历史绝杀命中率排行榜,垫底的是谁?

没错,就是被誉为最接近乔丹的人——科比.布莱恩特。

科比不仅是历史打铁王,在他的25次季后赛绝杀中,他只命中了7次,效率只有28%,仅略高于联盟的平均水准(27.7%)。

而在生涯绝杀次数中(含常规赛),科比吃饭比詹姆斯才挽回了颜面:

科比62投28中,命中率45%;詹姆斯45投17中,命中率37%——比科比低8%个点。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科比的手感如此之“臭”却为何仍被一众名宿与现役球员一致公认为比詹姆斯更强,更接近乔丹了???

不要说我们拿詹姆斯和乔丹比,这话可是他自己本人说的:

但是,请看下图:

还有他的好兄弟——那个为他降薪,为他放弃MVP的“大哥”:

所以,关于詹姆斯为何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的答案,其实应该是:

正常,因为他不是乔丹,对了,也不是科比——那个打铁痴汉。

谢谢邀请,回答完毕。


 

最新史料设定:楚人确是“黄帝”后裔

$
0
0

#上课#【楚人确是“黄帝”后裔及解开周楚世仇之由来】

以前看史书时,总觉我大汉天子竟然是来自“南蛮”之地的楚国,这让人多难以启齿呀,对不?虽然史书说我汉高祖的祖上乃魏国人,可是如此巧合,让我都不好意思了……

况楚人还有以南蛮而自居的历史记录——“我南蛮也,不受中国之谥号”(楚王熊渠)。而且楚国在西周时很不受周天子欢迎,不仅没有诸侯的侯爵位(只有子爵,见周天子时不准与诸侯同列),还要被四任周天子连番攻打,长期的歧视和欺压打压,逼的楚人最终“脱周”——自立为王,楚是两周中最早“揭竿而起”的一方方国,并从此拉开了周楚的千年世仇,这段心酸史有多少人还记得?

以上种种,都给人一个感觉,即若说楚人不是中原诸国眼中的蛮族,似乎很难以叫人置信……

没想到,今天真的能证明了.......

先来看看笔者的解析。


一、“芈”

这个“芈”,是指羊“miemie”叫的声音的意思,与汉藏族的共同祖先古羌人的“羌”字同指“羊”义,而楚人又有传说自己的远祖之一“陆终”,这位祝融之后“曾娶鬼方女为妻”的记述。

可见,楚人与羌族关系密切,这就说明楚人的祖先很可能来自西方了。

先来简单科普一下,为什么黄帝会来自西边。

《竹书纪年前编》曰:“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国语·晋语四》注:《世本》原著载“少典娶于有蟜氏的两个女儿,分别生黄帝、炎帝(神农氏),曾祖母华胥氏。”

华胥氏:是目前可查的最早最早最早最早最早最早最早最早的中华“第一母”——第一位母亲。

​骚瑞,因为上古历史记载得太混乱了,所以我只好用这么多个最早形容。

诚然, 华胥氏的故事也是出自神话,最早见于《列子·黄帝》:“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

在列子的笔下, 华胥氏所在的国“华胥国”,是黄帝心中的理想国,这里面当然是列子自己编撰的、或不知道他在哪里听回来的,不过由于人类的起源已经被证明确实是“夏娃说”(即7万年前那个东非妈妈)。那么,中华民族,即古华夏族当然也应该会有一个共同的母亲。

所以,中华民族真正的起源不是黄帝,而是就是这位“生下了”所有中国人的华胥氏(它也可能是一个部落,但不管如何,部落的创始人或领袖肯定是我们最早的“中华妈妈”)。

她,姓风——所以,可以说华夏族的姓就是风姓。

华胥氏的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之所以要讲到她,就是因为要解释楚人与黄帝的关系 ,所以不得不提到华胥氏。上面已经说了,国内外的分子人类学专家已经证实了华夏族起源于我国西北(甘肃渭水),那么,史学界与考古学界一般公认的华胥古国位于陕西蓝田县的结论,无疑更具说服力了。

​总而言之,不管是“ 华胥氏”还是“黄帝”,肯定是来自西北:楚人的“芈”姓及与羌人的姻亲关系,与黄帝来自西边,且其部族曾与羌人通婚的历史拥有同样的脉络纹路。


二、楚人来自西边吗?

让楚人自己来说吧~

“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迁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季连闻其有甹,从及之盘。爰生[纟呈]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列宾于天,巫[并戈]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

上面这段字历史咯~出自这个“宝贝”,如下图:

​《楚居》,楚国自己修的官方史料,这个地球上没有人比它更权威了。

这段文字是讲楚国的先社“季连”的事迹的,关于这一段文字,因为信息量太大,笔者就不展开分析了,而且恐怕也不够水平,请大家看下面这个链接里,一篇极期强大的释读:

清华简《楚居》楚之族源解读

看完这篇雄文后的朋友估计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撼,它所释读出发的几点,是我们以前闻所未闻的:

1、黄帝的具体事迹(非神话也非传说)首次得到官方(楚国官史)确认,证实了黄帝确有其人,但它首先是一个部落,其次是这个部落的N世继承者里有一位“轩辕氏”,约生活在公元3500年前的陕北,而这位“黄帝”才是我们口口相传中那位“战蚩尤”、“并炎帝”的中华“人文始祖”的黄帝。

这一点完成“毁”了我们几千年以来的“三观”,不过虽然这位作者用了很多来自《山海经》的引证,然而毕竟《楚居》是官方所修史书,既然都对得上,则可信度无疑是很高的。因为,《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我是指这些故事的流传)与《楚居》的成书年代恐怕不比我们离唐宋要近多少。

更重要的是,他的结论还是植根在国家的那些专家的研究里。

2、楚人先祖,即出自“黄帝”(原始部族)的颛顼的高阳氏,最早确实是和黄帝部落住得很近,大体在今天的西安临潼与蓝田县一带。

3、后楚人先祖自陕西“桥山”迁出并被尧大帝征调去疏通汾水,期间分出了三支,一支去了太行山南侧,一支去了进入黄河南建立“郐国”,最后一支继续东进来到山东建立了“微国”,这就是楚国人所尊的第一个先祖“季连”所到的落脚点。

4、季连登场:又“毁三观”——他居然参与了殷商武丁的“夺权”行动,这侧面解释了为何武丁作为“王子”却曾经被流放民间以及在《史记》中那位神秘的武丁的“谋士”——一名奴隶,叫“说”,有传他叫傅说,即商武王丁后来的宰相。

我以前一直就觉得这个人的出现十分可疑,话说他的故事和姜子牙的故事真像,同为奴隶,巧得是所辅佐之王皆谥“武”。

5、正是因为楚人先祖曾助殷武丁夺得王位,所以,楚人才终于出人头地,而且楚人先祖季连还迎娶了商武王赐予的女子——“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

楚人的先祖原来就是传说中的“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典型!

好吧,殷商甲骨文里的那个“妇楚”之谜终于解开了,原来是指“嫁女予楚人”的意思。

 而《甲骨文合集》(34220)里那句"岳于南单,岳于三门,岳于楚”也解开——和皇帝做邻居去了。

还有《诗经•商颂•殷武》篇:“维女荆楚,居国南乡”也解开了——此处的“国”不可能指秦汉大一统以后的“中国”之范围,因此此处的“南”也当不可能指我们今天说的“南中国”,因为殷商最强大的时候也没有能越过楚地,所以此处的“南乡”就不可能指后来的楚国。

​故,此时的楚人还未南下。


6、但是正如”好花不常开“一样,”好运不在来“,随着殷商的没落,统治的动荡,季连所建立的微国被商朝第29任君主文丁所灭,夺其国赐予了自己人:微子启,即被今天某些“殷粉 ”视为万古第一冤,千古第一圣帝的商纣王的庶兄——此公命好,周代商后又给他封了宋国。

至此,黄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楚人的第一代创业故事即宣告结束。

他们,又开始流浪了,如《楚居》所言,到达了”荆宗“,如《清华简《楚居》楚之族源解读》一文作者指出, ”荆宗“应是河南辉县,而楚人之名得来,如文中所述,是因为楚人先祖母熊丽难产,剖腹产后巫师用荆条绑其肚腹(可能是想抢救)而得名,为怀念这位受苦难折磨而死的祖母的同时,楚人开始称自己的族名为“楚”,故史书中,楚人自称自己是“楚”也是“荆”。

同时,心怀壮志,正式给自己取熊氏,以继承微国末代君主穴熊。


三、楚国的正式诞生

上天对楚人不错,楚人也确实够聪明,在以季连首的第一代创业故事以惨败告终以后,他的后人很快便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巅峰。

“楚子来告”——这也是一条甲骨文,不过就不是来自殷商的了,而是即将取商而代之的大周。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周原考古队从岐山凤雏村西周大型建筑基址的窖穴中得到的大量卜甲、卜骨,在周人甲骨中是迄今以来空前规模的发现,对于商周历史以及周代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新资料。关于这批甲骨的时代背景、作者、特色、分期以及所反映的殷周历史关系等问题,徐中舒教授的《周原甲骨初论》(《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和其他不少同志的文章已经作了论述。当然,研究工作还是在开始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历史学、考古学工作者去探索。 

《周原甲骨H:,83片》卜辞有三行十字曰:“ 今秋 楚子来告 父后哉”

​据甲骨文文专家考证,这条卜辞的主使者是周武王的父亲文王,对上了太史公的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鬻熊子事文王”,意思为“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文王”,这位东进楚人末代微国国君穴熊的后代,后来做了周文王的“火师”(祭祀时手举火把的人,可见德高望重),并辅佐了三代帝王。

他的曾孙熊绎,就是楚国的开国君主,所受封之地正是后来的“楚蛮”之地,即丹阳:

​在这里,楚人将开始他们的800年创业事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央视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四、两个“楚国”与周楚世仇之谜底

下回分解,睡觉。

总之,终于搞清楚了,楚人不是南蛮。



 

粤语为什么读唐诗那么好听?兼论如何更好保护及使用

$
0
0

#上课#【为什么粤语朗诵唐宋诗词特别好听?】

​很多人的第一直觉是“押韵”,这是因为在诗词的三个入门常识“押韵、平仄、对仗”中最容易被普通人所理解的就是“押韵”,所以那些粤语极端分子往往一开口就大叫“粤语朗诵好听啊”!但他们搞不清楚,粤语朗诵诗词最好听的还不是押韵,而是“韵律”,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些律诗的平仄规则,因为本博录过视频演示过,我私下也已经完成了朗诵100首唐诗(宋诗没试,原因下面会讲)的测试,论押韵方面,粤语与客家话(不是我只爱这两种方言,而是我只会这两种方言,请其它方言不要对号入座)的押韵概率是差不多的,反而普通话是最多押韵的。但是若论上述说到的“韵律”,则粤语一枝独秀,普通话与客家话无论如何注入深情去朗诵都比不起粤语的随口一吟,原因很简单,如图:

​粤语保留的9声6调是它天生的优势,连与它一样最接近唐宋官话的吴语(苏州话)也要逊色一筹,因为苏州话只有7个声调(不确定,欢迎补充指正),所以粤语这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但是,我温馨提示一下粤语人士,古代的声调至少是几十种的,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朝专家花了27年费劲心力从各种古籍只找到22个声调,老朱仍不满意,所以你可想而知,古汉语的发音技巧与声调是多么的复杂,也所以,粤语极端分子不要妄图借我的话偷换概念啊~一言以蔽之:所谓“最接近”都是相对的,事实是差得很远。


【现在解释为什么粤语有9声6调就可以把韵律读得更好听】

其实道理十分简单,众所周知,我们的现代汉语只保留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即汉语拼音里的1~4声,所以我们朗诵诗词无论如何包含深情,每个词字我们顶多能读出4个音调,但粤语却有“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9个声调,同时还有6个音调(发音的高你低),懂粤语的人可以试下列这组词:

“诗/史/市/时/事/试/色/锡/食 ”(由高到低),读完后你粤语就满分了,不夸张。


所以,这里也告诉了我们一些非粤语人士,不要攻击粤语说粤语听不懂或学不来就是不好,这是因为它真的比普通话复杂得多——也同时告诉我们:它今天已经不是适合大众使用的语言,如不能理解请参照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人家外国人从来不嫌弃被弱化简化的现代英语,中国有些人这么热衷“复古”,这是干嘛了?


我早就科普过了——

1、古人用雅言交流:一句粗俗的话都不准说,全部是书面语,而且还是很高大上的那种。

2、用“读书音”读书:不会韵律格律,你就别读书了,就是这样,没毛病。

3、用“白话文”与普通人(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作书面或口语交流。

至于今天我们动辄就说的“二逼、二货,尼玛”这些话,你要是在古代在正式场合说这些话,你得进精神病院。

所以,你是不是想进精神病院?


【保护粤语真正该做的】

倡议:所以粤语保护者们要明白,你只知道把无知当个性是没有资格保护好粤语的,你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把粤语朝着像古代“读书音”那样的方向努力,请注意,我说的不是指用来代替普通话授课,而是指你们最喜欢自诩的“千古唐音问粤韵”的唐诗,我个人觉得可以往这方面推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准人家用现代语言学习唐诗,只是说你提供多一个选择,这未尝不可。也没有必要要求政府响应你,因为一个13亿人56个民族的国家,如果政府去支持一家方言,那其它方言也跟着闹岂不是天下大乱?

所以,推广粤语针对性使用只能在民间,但即使是这样,如果做成功,也为保护并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作出了一些贡献了。

哦~对了,还有宋诗宋词,我个人认为:这方面粤语是不如吴语读得传神的,因为宋词的“吴侬软语”之“神韵”,是保留了南方壮侗语(颜之推说的“南染吴越”)略显粗俗的粤语所体现不出来的,所以宋诗、特别是宋词应该支持苏州话也朝着上述我个人对粤语的发展建议去努力,不过,苏州话要做的工作比粤语多,至少要恢复几个古声古调(注意,我是指在针对性的实用场合,不是指今天的吴语人群们的日常交流)。​

说完了:粤语极端分子们,你们总是大声叫屈,不如干点正事?​



 

浅述古汉语“一字一音”的演变过程(视频)

$
0
0

#上课#【浅析古汉语“一音字”的演变过程】

​众所周知,古时是没拼音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成系统的给文字注解读音,但《说文》运用的也是“读若此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读若法”“直注法”两种,顾名思义,后者是指对可以100%肯定的字读音给出另一个一模一样读音的字,如说“A”通“B”这样;后者则是从象形文字的“形声形义”的创造理念出发,把同部首偏旁的一些字,如“龢”与“和”,及“吏”和“史”(吏是从“一”部首)归类同类型近似音的读法。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近古以前的古汉语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一字一音”的,就是说由于没有拼音字母的原因,所以那时候的人们读字时由于受制于注音的音符不是字母,而是同为汉语的文字,所以他们说话发音时必须要把注音的文字都读出来,比如上面的“吏”字《说文》解释为“史亦声”,就是指“吏”字那时候读出来可能是“shiyi”,而不是今天的“li”。

这种方法就发展出了后面隋朝从南朝汉人政权齐梁陈的音韵学者的著作中整理汇编出的《切韵》,所谓“切”就是指将两个文字放一起,取其中一个字(A)的声母,取另一个字(B)的韵母和声调来给另外一个字(C)注以“切音”。

举例:“冬”字,用“都宗切”,这就是取d(u)为冬的声母,(Z)ong为冬的韵母,因此“冬”的读音是Dong。其他例子:

1、当:都郎切——d(u) (l)ang=lang;

2、东:德红切——d(e) (h)ong=dong;

3、公:古红切——G(u) (h)ong=hong;

以上的“切音”,重复读多几次,读快点就变成拼音的效果——这就是古汉语的“拼音”。

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听专家复原的构拟古汉语时,会发现往往某个字听起来和我们的语言(方言)似乎一样,但是又好像有点不同,究竟哪里有差异?一般人是听不出来的,其实就是因为这种“切”音读法里,它包含着不止一个字的读音在里面。

再加上,随着汉语的发展,为了使韵律更丰富,古人还按照人的发声器官喉咙、鼻腔、舌头、牙齿等发声原理而创造了各种的发声技巧,并运用到读音当中,则读音又显得更加变复杂了。

那么,是不是在近古以前,汉语就一直都没有“一音”字?

答:恰恰相反,其实汉语一直在朝“一音”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一直在简化。

​早在东汉时,由于佛教梵音的传入,来自西域的和尚在把佛经翻译成汉文时,可能利用了罗马字母使大量的汉字从多声发音合为了“一音”,如“不可”为变成了“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同样的道理,在《说文解字》中有一种“省声”读法,即当许慎遇到一些部首不清楚,或比较难分辨的字时,他发明了“省声”,如:

郊,“从邑交声”(“阝”为邑简写)——就是说它的部首是“阝”,但它的声旁却是“交”;超,“从走召声”——就是说它的部首虽然是“走”,但声旁却是“召”。因此,他们的读音都以声旁为准。

显然,这里的郊与超都变成了“一音”字。

当然,汉代时“交”与“召”是否又是一音则无人可知,但是鉴于对“直注法”的理解,以及从字面意思“省声”去判断,完全可以肯定是朝着简化读音的方向去的。

那么,基于《说文解字》出自汉代,以及《论语》中大家所熟悉的孔子那句:“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例证,我们可以结合来推测得出:周朝时的“雅言”至少是很难学的,孔子在教授徒弟时必须要先教会徒弟学会这种“雅言”,要不然就没法学《诗》《书》。

孔子的后世地位使这种雅言流传下去变成了“读书音”——还是那句,要学习孔孟儒学的就必须学这种语言。

那么,这个“雅言”究竟又是指哪里的语言?无法肯定,但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周礼》的坚定捍卫者,所以也几可肯定“雅言”就是周王朝春秋时期的统治中心——陕西关中一带。

而大家也听闻过,周人自称“有夏氏”,“雅”与“夏”在夏商周时相通是有准确记载的,如《左传》里的“公子雅”,在《韩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里的《大雅》《小雅》亦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尤其是《荀子·荣辱篇》里还明确指出:“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还有同为荀子的《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这里的“雅”100%是指当时有“天下之中”之美誉且是天下共主周王朝的都城的洛阳(东周迁洛),那么就可以由此得出“雅言”就是指洛阳话或周人从关中带过去的关中话——两者必居其一。而且也很有可能是周人从夏人中学习到的语言,因为上文已说了:“雅”同“夏”(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是来自殷人的语言,不过由于周强调雅言是夏言,则夏的可能性会更大)。

说到这里,我想有在看我的系列文章的朋友们就会清楚:为什么笔者要一直强调周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呢?因为即使夏朝现在还没有被100%肯定存在,但你不可否认周人如此执着地坚称自己是夏朝的继承者,则可以想象,上古时期,一定是有一个文化朝代或大国是周人所崇拜所向往的。

当然,周朝时的“雅言”还是不是和夏朝时的一样,也已无法再推测了,不过可以肯定一定是有改变的。从“中国语言文字委员会”的专家们分别用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的N个时段所录制的《诗经》朗诵来看,“雅言”确实是不断改变的。

也所以,以上的历史联系都告诉了我们,如同“汉族”这个族群一样,“汉字”并不能简单地与甲骨文划上等号,因为很少人知道,汉字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时段的:

1、骨刻文——4600年前的龙山文化;

2、甲骨文——3600年前的殷墟;

3、周代的金文,即铭文;

4、秦帝国的“籀”(Zhou,四声)文,即大篆;

5、秦扫六合,李斯统揽著小篆,即秦篆以“书同文”;

6、汉代后续用秦篆,但后来由于秦篆书写十分不方便,于是就有了隶书——这个隶书是出自秦代时的程邈,因为他曾被秦始皇收监,但他却在狱中发明了隶书,始皇看了后觉得很不错,于是赦免了他的罪。到汉代时,隶书因为书写容易,所以逐渐代替了秦篆,到东汉时达到顶峰期。

​汉字的形成,就是从这里开始,因为往后的朝代,无论如何书写,但文字的笔画与形态已不能脱离汉代隶书——汉字就此诞生并定型了。

​话说读者会不会觉得我离题得离谱?

不是在说古汉语的读音变化的吗?

怎么突然说起汉字的书写变化来了?

其实,汉字的书写方式的变化与汉字的读音变化是息息相关的,细心的读者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出:隶书对秦篆的简化,必然会带来《说文解字》对文字注音的简化改变,上述的“省声”方法已经很明显能看出这种倾向。

而随着汉译佛经带来的汉字读音改变,相信汉字从“多声发音”往“一音字”是必然趋势。正如下面这个视频,权威学者郑张尚芳构拟的“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中的演变一样,虽然郑张老师的构拟争议颇大,但上古汉语时期的发音是比中古与近古汉语发音要复杂得多是可以肯定的。


看完上面这个视频,相信屏幕前的读者一定会十分疑惑,对于“上古汉语”那一段朗读,简直就是不能置信对么?因为听起来和我们的汉语完全没有关系,而且还很像外国的语言,有人觉得像俄语,又有人觉得像蒙古语,还有人觉得像中东的阿拉伯语。

现在不是很盛行说一种说法,说“中华文明西来说”吗?说夏朝就是古埃及,我们的夏商周三代其实是被古埃及人或来自西亚的人所统治的?(提醒一下:殷墟与周墟中的遗迹中提取到的DNA已经证实,其基因所带的就是汉人,尽管也有发现来自印欧人种的基因,但是,除了印欧人种,还有矮黑人(蒙古人与日本人都有这种基因)的 DNA,但是,这些可能的“西来”人却全部是人殉,即用来陪葬的,没有王族的墓地中发现除汉人基因外的其它外来基因,此是后话,在此不赘)。

总而言之,按照这个视频中构拟的那段上古“雅言”,看起来确实是给人感觉上古汉语有印欧成分,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答案是:NO。

接下来引出一门目前可查的真正的“古汉语”—嘉绒语。

国内外语言学家已经一直认同,与上古汉语最接近的,竟然是来自今天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里的藏族同胞使用的一种叫“”的古老藏语!! ​ 叫嘉绒语。

对这个结论,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人这么提过了,那么,现在基因学已经证实了汉藏原来是同源的,大约4-5万年前汉藏族的祖先古羌族从非洲走出,来到亚洲的东亚,然后一直到约5000年前汉藏开始分手,按照“上下五千年”的说法,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秦汉以前,我们的夏商周三代所用的“汉语”还没有从原始的汉藏语中分离出来呢?

我不得而知,遍查资料没有看到有专家解释过这个异变,所以,我不知道专家们是怎么得出来的,请恕我愚钝,这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了,不过既然都是顶级专家们得出的结论,那么肯定要比我们普通人专业,因此,我也只能信之。总而言之,秦汉是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的一个分水岭。因为专家们构拟出来的汉朝汉语,已经具有了今天的汉语的发音读音的雏形(下面会有视频讲到)

现在先来感受一下最原汁原味的“古汉语”,即嘉绒语,在这里,我还是要唠叨多一句,所谓“最接近”其实也是相对的,因为嘉绒语虽然嘉绒语的古老程度被专家们认为是活化石,但毕竟也过了四五千年,它不可能会一成不变的,因此搞那种“华夏正音在嘉绒”的理念实在也是纯属无聊。

下面是百度上唯一能找到的一个嘉绒语视频,我不会分辨这种语言也从未听过,若有四川甘孜和阿坝的藏族朋友能现身说法就最好,谢谢。

爱奇艺上找到的嘉绒语视频

​(链接:http://www.miaopai.com/show/PYenRDejPPiwEHLHdzxc9w__.htm  由于长微博最多只能插入5部视频,所以只好这样,见谅)


本文写到这里,笔者相信自己已经基本上说清楚了上古汉语(周秦汉)与中古汉语(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差别很大的原因。我曾在微博上分享了音韵学专家还原的《诸葛亮骂王朗》 的视频后,很多人接受不了,说“再也不越了”!“原来汉朝人说话这么难听的”........其实,这只是因为你误以为古汉语的发音是很简练的原因。现在,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由这个【视频可以看出,假设专家们的推断没错(上古汉语就是嘉绒语,仍然与古汉藏语一体),则这个视频告诉我们,在汉朝时古汉藏语也开始“分家”了,从视频中对照字幕,明显感觉得到,无论是发音还是听觉都已经有今天汉语的雏形,有人说是闽南语,也有人说像日语,也有人说像客家话,我的观点还是一如既往:其实就是概率问题,只有个别字或个别发声技巧像,但实际上跟任何一门今天的方言都没有直接联系。

同时,从这个视频里也可以听出,汉朝的汉语发音还是有不少一字多音的发单的。

那么,古汉语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一字一音”的时代的呢?


如笔者前面所说,  隋《切韵》唐《唐韵》宋《广韵》里仍然没有字母,所以也仍然存在“多声发音”(《切韵》后只剩“两声”)的情况,但随着语言的普及以及简化的进程终于在宋朝进入了“一字一音”的时代——宋之《广韵》的“广”就是指广泛的意思,其实宋想做的就是秦始皇如果还没死或秦朝继续存在,可能会去做的事,就是:语!同!音!

宋代希望统一语言,所以作《广韵》,我们都知道,宋代的全民教育水平是中国封建朝代中最高也是普及的最好的,因此,在加快普及的失去下,随着汉语的语速语感的变化,汉字发音终于基本形成了“一字一音”。也所以,那些语言专家复原的汉朝官话、唐代官话与宋朝官话,我们的听觉上的感觉是:

1、听不懂——汉朝汉语;

2、似懂非懂——唐代汉语;

(中国语言文字委员会构拟的唐代古诗《春江花月夜》)

3、基本能听得懂——宋代汉语。

(宋代的《水调歌头》)

是不是确实是这样的感觉?

4、接下来是时代在感受一下明代的 近古 汉语——看看离我们最近的“纯正”古汉语是怎么样的

我相信这个视频大家都基本上不用怎么对字幕也能听懂个七七八八了,这个在明朝时取自江淮 南京话的官话,真的神似今天的的汉语八大方言之一的西南官话......

综上所述,毫无疑问,汉字的发展无论是书写还是读音发音都一直在简化,纵观世界语言史,无一语言不是这样演进的,所以说那些所谓今天的汉语已经被“胡化”,在解释上也许说得对,但若说它是一种退步,恕笔者不能接受,因为,这显然是历史的潮流。

课上完了,谢谢。​


 
Viewing all 10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