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尾島歷史再認識》
文/黎蜗藤(历史学者)
整理与汇编:无风即风(因网上找不到作者完整版,故重样整理过)
一、白龍尾島問題的起源
中國和越南的分界線解決得比較晚。還在越南法屬的年代,清朝和法國有過1887年《中法界約》。在中國和越南雙雙走入新時代後,與所有的中國和外國邊界一樣,這個舊時代的協議需要重新商定。但直到80年代末,中越之間還在進行邊界戰爭,因此這個過程只能往後推。1999年,中國和越南簽訂《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到2009年,雙方勘界完成,簽署了《中越陸地邊界勘界議定書》,標誌著中越在陸地上的邊界最後確定。
在海上,中國和越南在西沙和南沙上的爭議是老大難問題。除此之外,中越之間在2000年底簽訂了《中越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解決了北部灣的劃界。這成為了雙方通過談判而解決海上劃界的一個典範,直到現在還常常被中國當作成功的例子而援引。
但在此劃界中仍有一個問題存在疑點。那就是位於北部灣(越南稱東京灣)中心的白龍尾島。白龍尾島是一個僅僅三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島,位於中國海南島與越南海岸的中間,距海南島120公里,距越南海防市也是120公里。儘管越南一直認為白龍尾島毫無疑問地屬越南,且該島現在處於越南的統治下,但這個島嶼的主權歸屬還沒有得到中國的公開的明確承認。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此島嶼較為遠離大陸,與和其他近岸小島不一樣,在陸地邊界條約中沒有涉及。2000年的海上劃界條約中事實上並沒有處理島嶼主權歸屬的條文,而外交部條約法律司海洋處的處長蕭建國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訪問的時候則指出,儘管白龍尾島在海上劃界中屬越南的一側,但是這並不等於白龍尾島在這個劃界條約中規定屬越南[1]。這種表述在技術上是正確的,但其對白龍尾島主權的模糊語氣令人非常困惑。在同一篇報道中,記者還採訪了外交部法律司海洋處,一個不願具名的「相關官員」承認「白龍尾島確實屬越南[2]。既然如此,何不光明正大地確認呢?
除了關於白龍尾島的主權問題外,即便是關於白龍尾島本身的歷史,在中國也是含糊不清的。學術界對此闡述不多,主要的材料幾乎都來自李德潮的一篇《白龍尾島正名》[3]。後來也有網站作了歷史專題[4]。但主要的來源,特別是白龍尾島的歷史部分,也源於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對白龍尾島歷史是這樣敘述的:白龍尾島原名浮水州島或夜鶯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在1937年為法國所佔,1943年落入日本手中,1946年法國重新佔領白龍尾島,但在1954年法國把島上所有人都遷往越南南方。1955年,中國「解放」了白龍尾島,到了1957年,中國把島嶼「交給」越南。文章最後認為:「白龍尾島,自古由中國人開發,中國人定居,中國管轄,有關條約及外交文件也查不到任何根據規定是越南領土。」文章中關於白龍尾島在1930年代之後的歷史,特別是戰後的歷史,可以認為是大致正確的:在1955年,中國佔領並實控著白龍尾島,之後在1957年把白龍尾島交給北越。但對於中國取得白龍尾島的性質是什麼,而後來中國「交給」越南的性質又是什麼,文章都語焉不詳。
於是出現了幾種說法。越南方面認為:「白龍尾島是自古以來越南的領土」。戰後在法國撤退後,北越是請中國幫助管理。中國應越南要求暫時代管,於是1957年還給越南也是順理成章了。這個說法被李德潮在同一篇文章中反駁。
中國(民間)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白龍尾島在由中國「移交」給越南。在《我國與鄰國邊界和海洋權益爭議問題資料選編》中記載「北部灣劃界涉及一個重要因素,即在海域中央的一個島嶼,原屬我國,稱為浮水洲或夜鶯島,1957年我移交給越南,越改稱為白龍尾島。[5]」高健軍所寫的《中國與國際海洋法》一書也稱,「白龍尾島……在歷史上曾屬中國領土,1957年3月通過‘秘密移交方式’將該島移交越南」[6]。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的李國強說:「白龍尾島在上個世紀50年代,通過談判,已歸越南管理。」[7]儘管這裡沒有明確說明所謂移交和歸越南管理是什麼意思,但結合以上的說法,移交的真正含義其實是指把主權交給了越南。
另一種說法是白龍尾島在1957年僅僅是借給越南的。比如伊始、姚中才、陳貞國等著的《南海!南海!》就說「為了支援越南的抗美戰爭,周恩來和越南總理範文同簽署協議,將我國北部灣裡的白龍尾島,出借給越南政府,讓其在上面修建雷達基地,作為預警轟炸河內的美國飛機,同時作為中國援越物資的轉運站。」[8]既然是出借,那麼後來又為何把主權也交出去呢?關於這點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把島嶼借給越南,但是越南就此佔據了這個島嶼,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國就只能順水推舟了,既然收不回來了,就只能承認主權屬越南了。另一種說法甚至認為,事實上和法理上,中國直到現在都還是僅僅把白龍尾島借給越南,而沒有割讓。因此,白龍尾島的主權還是在中國或者是未定的。
儘管現在白龍尾島處於越南的控制下,而且也幾乎可以肯定中國已經承認主權屬越南。但由於這個過程非常秘密,語焉不詳,使得白龍尾島成為一個民間爭議的焦點。一種意見從認為中國政府把「原屬中國」的白龍尾島送給越南,是出賣國土的行為。另一種意見認為,越南已經從中國手裡得到了白龍尾島,再和中國爭西沙和南沙,「得寸進尺」,真是不知好歹。其實,這兩種觀點其實並不矛盾,取決於論述者的偏重點和目的而已。
1955-1957年之間發生了什麼?這在政府檔案解密之前是無法搞清楚的,僅僅根據越南的說法也無法互相印證。所以,有關這點的探討只能到此為止。但這個問題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如果僅僅考慮1955年之前的歷史,白龍尾島更加應該屬誰?如果歷史和法理上它更應該屬越南,那麼無論指中國政府「賣國」還是指越南「吃了便宜還賣乖」都缺乏根據,因為中國不過是把原本應該屬越南的領土還給越南而已。
二、西方史料中的白龍尾島
儘管根據中國的觀點(基本上全部源於李德潮的文章),白龍尾島「自古以來」屬中國,但至少在李德潮的文章中,這種理論其實並沒有太堅實的根據。以歷史學論文的要求衡量,李德潮的《白龍尾島正名》是很不專業的。因為很多說法都沒有出處,特別是有關白龍尾島近代及之前的歷史。可以相信其一部分的說法:在近代,準確地說在1870年之後,白龍尾島確實成為中國漁民的基地(他論文中所指出的最早時間是1877年)。其他所謂「千百年來」中國漁民在此休養生息之類的說法,都是猜想大於證據。而筆者翻查越南方面的說法,越南人也說白龍尾島是自己漁民「世世代代」捕魚的地方。到底哪個更早?則是無從入手。何況,在國際法上,要論證一個國家對某個島嶼有沒有主權,靠漁民的行為是不足夠的。民間的活動僅僅能產生「初始權利」,只有政府的行為才能產生真正的主權。因此,要進一步研究白龍尾島的歷史與法理根據,還得從文獻中找尋線索。(汇编者注:在我的《惊天大逆转——白龙尾岛竟然是这样“失去”的》也强调仅仅凭这些无意识的行为是很难确认主权的。网友们一定要搞清楚国际主权法中:最早占有与使用只能证明你的“初始权利”,最重要的是实际占有与实效统治/管理,还有被管治对象的主观需求等(公投或请愿),不是说只要你最先到最先用过就是你的)。
根據李德潮的文章,白龍尾島這個名稱是直到1930年代法國佔領該島的時候才這樣命名的。而之前這個島嶼的叫法是浮水州島或夜鶯島。其中,浮水州島是中國北部灣一帶漁民的叫法,大概沒有更早期的文字資料可以證明這點。有明確的出現文字資料的名稱還須到1955年中國佔領此島之後,才有「浮水州辦事處」之類的名稱(網上有人說在1920年代,那裡有一個村叫浮水州村,筆者沒有找到可靠的文字出處)。他又說:島嶼的正式名稱則叫做夜鶯島,在中國官方,「明清以來,乃至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官方圖書的叫法一直是夜鶯島。可是,李德潮的文章沒有引用文獻說明這兩點。
實際上李德潮有關白龍尾島的命名方面的斷論是錯誤的。首先,夜鶯島不是中國起源的叫法,而是來自西方人的叫法。夜鶯這個詞本來就洋氣十足,大概是從晚清開始中國才有夜鶯這個詞,很難想像中國明朝開始就已經用這個詞去命名一個南方的小島。而事實上,夜鶯島這個名字確實是西方人起的。在西方地圖上,白龍尾島最早的名稱是西班牙人起的,在17到18世紀的西班牙人出版的地圖上稱為「Is.
De
Mejo」。到了十八世紀,西方人(可能是英國人)給這個島起了一個Nightingale的名字(在其他西方出版的地圖上有一些變體但意思和拼寫都相似)。Nightingale的意思即為夜鶯。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那麼為什麼有這個名字呢?根據一份法國1944年的資料[9],這個名字的來歷是這樣的:這裡是航海人士入夜時一個逃避風浪的地方,在英文中被叫為night
in
gale(大風之夜)。而這個發音和夜鶯的發音一樣,故此,西方人就把它命名為夜鶯島[10]。中國官方出版的地圖,如果有夜鶯島這個名稱的話,也應該是從這個英文再轉譯而來的。所以,李德潮說中國自明朝以來就稱呼這個島嶼為夜鶯島這點自然是想當然的。
這個名稱在18世紀肯定已經出現了。比如在一份1771年的東京灣(北部灣)地圖上,這個島就已經有了這個名稱(Nightingale)。到了19世紀後期,也有稱這個島為Merryman’s
Island(快樂人島)。為什麼有這個起源不得而知,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夜鶯島這個名字用得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很多當時的西方地圖上都難以根據顏色去辨別島嶼的主權歸屬(小島缺乏著色),但在可以看出這種歸屬的地圖上,這個島都標為越南的島嶼。比如1795年的《東京灣地圖》上,這個島標為黃色,與越南的顏色一樣,而與中國的紅色不同。這說明,在18世紀末,已經有這個島嶼屬越南的說法了。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李德潮又說,白龍尾島的名稱是法國在1930年代為了侵略該島才起的,企圖「混淆試聽」。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
其次,就筆者看到的資料來看,在1879年英國水文局出版的《中國海指南》中,已經有Bacht Long Vi (Nightingale
Is.)這個名稱了[11]。這說明,最遲在19世紀後期,已經有把這個島稱為白龍尾島的說法。儘管《中國海指南》只是一份純粹的水文指南,並不宜視為和主權有關,但在《中國海指南》中對白龍尾島的拼寫和對中國白龍尾半島(Cape
Pahklung)的拼寫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這個拼寫的來源完全來自越南方面。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汇编者注:关于岛屿的名字命名中的考据,笔者在考据钓鱼岛时也发现过两个有趣的信息,一是日语中的“尖阁列岛”的叫法,其实是我国古代福建渔民对钓鱼岛列屿中的“南小岛”(如下图)上那座山的“尖头山”的叫法: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还有一点就是“屿”字的玄机(如下图):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因此,从最早命名中的语言里考据,可以算是非常强的证据。
白龍尾島在當時的地圖上一般還是繼續沿用Nightingale Is這個名稱,但是到了20世紀初,以Bacht Long
Vi(或其變體)同時標注白龍尾島開始逐漸普遍。比如,在一份1917年的英國出版的中國地圖集(Complete
Atlas of China)上,已經能夠看到「Bacht Long Vi (Nightingale Is.)的標注了。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而另外一份1925年的德國地圖也說明了這一點。當時的地圖已經很注意對島嶼進行著色以顯示其主權歸屬了。在以上兩幅地圖上,白龍尾島都很清晰地標注為越南的領土。這說明,在當時已經有白龍尾島屬越南的說法,且已經越來越普遍。這遠在法國在1937年派兵進駐白龍尾島之前,也在李德潮所說的法國開始準備「侵略」這個島嶼的30年代之前。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三、越南對白龍尾洋的歷史管轄
那麼,中國方面的記錄又如何呢?根據白龍尾島的位置,最可能找到這個記錄的地方當為廣東方志(當時,現在屬廣西的北海一帶的沿海地帶屬廣東,廣東因此與越南接壤),以及相近的地方府志,如欽州、廉州和瓊州。筆者翻查過在十九世紀到20世紀初的廣東省志以及欽州廉州瓊州一帶的地圖和地理方志,但都沒有白龍尾島的蹤跡(地圖甚至沒有包括白龍尾島所在的水域)。比如下面這份19世紀中後期的《廣東輿地全圖》中的欽州地圖就沒有包括白龍尾島(儘管它包括沿岸的一些島嶼)。可見,即便到了清末,白龍尾島也難以稱得上是中國政府正式管轄的領土。而在民國出版的中國地圖中,白龍尾島也不在中國版圖之內。因此,白龍尾島在晚清和民國時期,似都不屬中國的一部分。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當然,如果查閱越南舊方志,比如《大南一統志》,它的地圖上也沒有白龍尾島的記載。這和中國的情況是一樣的。因此,僅僅憑藉舊式地圖(中國和越南都一樣),還很難得出確定的結論。無法分清到底是這個島嶼真的沒有被管轄,還是僅僅是傳統的畫法忽略了這個島嶼而已。
其實,從中國古代史料中,還可以發現另外的一些線索,有助於理清白龍尾島的「傳統歸屬」。早在宋代周去非的地理學名著《嶺外代答》中提到一個叫做天分遙的地方:
欽江南入海,凡七十二折。南人謂水一折為遙,故有七十二遙之名。七十二遙中,有水分為二川。其一,西南入交址海。其一,東南入瓊廉海。名曰天分遙。人雲,五州昔與交址定界於此,言若天分然也。令交址於天分遙已自佔,又於境界數百余里吳婆灶之東以立界標,而採捕其下,欽人舟楫少至焉。[12]
這裡提到的欽江是現在廣西欽州市的一條河,其出海口在欽州的茅尾海。它是北部灣的一個小海灣,在在中越北部灣交界點的東面,也在白龍尾半島的東面。在北部灣該點以南有一個叫「天分遙」的地方,被當時的人視為中國和越南的海上交界點(五州昔與交址定界於此)。從地圖上可知,從欽江入海口往南畫一直線,白龍尾島在直線西面,屬越南一方。可見,在宋代,白龍尾島所在的洋面很可能是越南的傳統範圍。
清代中國史料中似乎沒有直接提到白龍尾島(更沒有提到浮水州島),但卻提到一個叫白龍尾洋的地方。在清實錄中有關於中越一起抗擊海盜的事蹟(現在被稱為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而其中就有關於「白龍尾洋」的記載。《高宗實錄》中記載,乾隆十五年(1750),兩廣總督陳大受上奏中提到:「廣東欽州、龍門一帶,界連安南國之白龍尾海面。」
[13]這裡說明,這個白龍尾洋是隸屬越南管轄。《宣宗實錄》(1833)中又有:「廉州瓊州二府所屬外洋,毗連越南處所,聚有盜船……據稱廉州府知府張堉春稟報,探得越南紅螺沙口白龍尾洋面有匪船三十余,只盜匪類百人肆劫。越南現有師船緝捕……」[14]從這兩條記錄看,根據這些資料,中越之間在北部灣的海洋劃界其實早已有之,而白龍尾洋是屬越南管轄的海域。
那麼這個白龍尾洋指哪裡呢?這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這裡的白龍尾洋就是指白龍尾島附近的洋面。這樣白龍尾也自然屬越南管轄的了。另一種可能是,這裡的白龍尾洋是根據當時廣東欽州的白龍尾半島命名的,這樣的話,白龍尾洋是否包括白龍尾島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這兩種可能性各有疑點。從筆者看過的材料來說,在清朝確實沒有出現過白龍尾島這個名詞(也沒有出現過浮水州島這個詞)。事實上,筆者也從來沒有看過清朝的中文文獻中關於這個小島的描述(除了在海關的英文材料比如瓊海關檔案中用Nightingale
Is.之外)。所以說18-19世紀早期,中國以這個小島命名「白龍尾洋」恐怕難以成立。
在當時廣東欽州防城沿海(現屬廣西)靠近越南處有一半島,名為白龍半島,其最尖端稱為白龍尾。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這個稱呼在清朝之時已經存在。因此,按照清朝地理書上的命名習慣,白龍尾洋很可能是根據白龍尾半島命名的。但疑點在於,現在中國一直說白龍尾是自古以來的中國領土。那麼怎麼會把白龍尾洋視為夷洋呢?一種可能就是,白龍尾是中國的,而白龍尾洋是越南的。這種說法有些尷尬。另一種可能是,當時連白龍尾半島也是越南的。白龍尾半島位於現在中越交界附近,歷史上本是一個中越混雜的地方。在清朝道光時期,白龍尾被形容是「夷洋分界」[15]。事實上,白龍尾對岸就是所謂的京族三島(巫頭、萬尾和山心,現在通過填海都和大陸相連了)。而在歷史上,京族三島自宋代就一直為越南所統治,這也就是為什麼島上都是京族人(越南人)之故。這三個島嶼在1887年中越談判之時才為中國所獲得。在中法談判中,白龍尾半島本來也是法國要爭取的地方,法國還認為自己有很強的理據。在法國談判代表狄隆致駐華公使的一封信中提到:
中國的地理志確認安南疆界直到龍門,並因此不言明,但更有理的說法,說其將與包括白龍尾,直到最近20年來,情況的確如此。此後,白龍尾和龍門之間的這片地區曾被中國的海盜佔據。該地區僅因此不是安南的。我們自白龍尾(含白龍尾)起擁有的權利是任何人也不能動搖的。[16]
只是和中國談判到最後,才同意白龍尾半島和京族三島都歸屬中國。這說明,越南原先也對白龍尾半島有一定的理據。這裡不再深入討論這個問題。總之,這些史料說明當時在白龍尾半島對開的海面稱為白龍尾洋,而白龍尾洋是屬越南管轄的地界。
(汇编者注:在我的《惊天大逆转——白龙尾岛竟然是这样“失去”的》也引用了《高宗实录》里“白龙尾海”的一段,但没有作者找的史料那么全。然而仍然可以从地理位置判断出,因为《高宗实录》中两广督陈大受在奏折上语境已经锁定了“钦州与龙门一带”,那么其所指的“白龙尾海“必然是指位于越南一侧,因为有关“白龙尾”字眼的地理名称,只有白龙尾岛与白龙尾半岛(今广西防城港),若其所说的是中国这一侧,那么又何须特意点出粤越的陆界“钦龙一带”?若是说白龙尾半岛这一带,则直接说“广东海”或“粤海”、“琼海”会更贴切,更何况他后面还指出了“安南之海面”,那就毫无疑问会在越南一侧)。
那麼這個白龍尾洋的水域到底是否包括白龍尾島。從以上史料來看,在北部灣,中國與越南的水域相連的,沿著海岸連續分佈。雙方的海域以白龍尾半島附近為交界(這裡暫且不論白龍尾半島歸屬之事)。以一般的觀點看,所謂某處的海域,是指從沿岸開始以與海岸相垂直的直線延伸出去的海域。也就是說,以白龍尾洋為例,如果是指白龍尾半島對開的海面,那麼它必定是以白龍尾半島一帶為中心的海岸垂直線而與鄰近的海面相分界。這裡,先忽略一些細節,假定白龍尾洋和欽州洋面之間的交界就是在白龍尾半島(其結果更加有利於中國)。那麼如果在海中劃一條與海岸線走向垂直的直線的話,就不難發現,白龍尾島在越南的一側。而即使假定這條線不是以垂直於海岸線劃分的,而是以經度線劃分(那麼對中國更為有利),白龍尾島也在越南的一側,而不是中國的一側。
汇编者注:如我的《惊天大逆转——白龙尾岛竟然是这样“失去”的》里的这张图一样: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當然,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到底在中國語境中某某洋是指距離海岸線多遠的地方。如果距離很近,那麼就無法延伸到白龍尾島,如果距離很遠,那麼就可以包括白龍尾島。可惜,現在並沒有找到合適的數據來說明這一點。中國所謂的洋,距離海岸線可以很遠,有時也可能很近。目前沒有什麼史料能夠確切證明到底白龍尾洋延伸到什麼地方,但從分析看來,說白龍尾島在白龍尾洋之中在道理上也是說的通的。
在另一個材料中可以找到進一步的支持證據,那就是清代道光時期嚴如煜的《洋防輯要》中的有關記錄。在卷十四廣東防海略中,他提到:
又自烏雷正南二日經湧淪周整而至交趾永安州,曆大小麻墩恩勒隘茅頭少東則曰龍尾海,東府界至南大海外抵交趾占城二國界。[17]
這裡的龍尾海就是白龍尾洋,說廣東與越南的交界自白龍尾海向南一直延伸到「南大海」的交趾占城為止。這就是說白龍尾洋的界線是延伸到印度支那半島之上。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江编者注:占城,即今天的越南南部,所以《洋防缉要》中所指“交趾与占城二国交界”之位置,大体位于今天的北纬17度(即当年二战后南北越的分界处),因此“自烏雷正南二日經湧淪周整而至交趾.......則曰龍尾海,東府界至南”无论从是来、回都必然要经过白龙尾岛。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這個觀點從白龍尾島的命名的起源也可以得到一些線索的支持。白龍尾島這個名稱是如何出現的?根據越南的說法,白龍尾島也是取自龍尾之意。在中越邊境北部灣沿岸越南一側,有一個叫做下龍灣的地方,越南人叫
Vinh Ha
Long。這個地方有多達2000個石灰岩島嶼,組成一個水上迷宮,蔚為壯觀,是著名旅遊景點,也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遺產。這個名字的來源是相傳古時這裡有一條龍在此地下水,吐出寶石,留下眾多的島嶼,形成抵抗侵略者的屏障,幫助越南人守衛家園。而白龍尾島,則是龍下水的時候,龍尾之所在。這個故事很優美,但很可能和白龍尾島的名稱沒有關係。在英國的《中國海指南》中還看不到有下龍灣這個名稱,但已經有了白龍尾島的叫法,而白龍尾半島(Cape
Paklung)也已經記錄其中了。這說明白龍尾島名稱很可能出現在下龍灣之前。
因此,筆者認為,白龍尾島這個名稱還是根據白龍尾洋而來,而白龍尾洋的名稱則是根據白龍尾半島而來。這樣一來,白龍尾洋不是以白龍尾島而命名的,實際恰恰相反,白龍尾島根據白龍尾洋命名。為什麼白龍尾島會被如此命名?正是因為它處於白龍尾洋之中。如果這個說法是成立的,那麼白龍尾洋包括白龍尾島就順理成章了。結合清朝的史料,這個根據白龍尾洋而起名的白龍尾島,很可能還應該屬越南的轄區。
江编者注:毋庸置喙,越南的主权管辖要比中国早得多,证据也更多。
那麼,在19世紀中之前,越南人在這個島上的活動有沒有什麼實質的證據呢?筆者目前還沒有從中國史料中找到更多的資料。當然,如果翻查越南方面的史料(不限於方志),可能還會得出更加有意思的結果或者不同的解釋。
1879年的《中國海指南》中對白龍尾島的描述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只有在島的東南面,由於地勢平坦的緣故,有一些簡陋的臨時小屋(Hut)。可見,這個島是不能常住的,只是能夠作為航海中臨時的落腳點。書中沒有更詳細地談到這些臨時小屋的特徵,以致無法確定到底這些小屋是誰建立的,是西方人,越南人還是中國人。這裡說的情況可能不是當年的,但是也不會太滯後,基本反映了19世紀中期的情況。
因此可以確信,在當時越南人也不是經常登島的。但是,越南在白龍尾島有一定的活動是可信的。西方在19世紀也多把這個島視為越南的一部分,大概並非沒有道理:越南必定有一定的活動在此,才令西方有這種觀點。而英國人後來把這個島用越南的讀法拼寫出白龍尾島的發音,這種讀法肯定是從越南人中來的,而不是從中國人中來的。結合中國史料中白龍尾洋屬越南海域的事實以及筆者對白龍尾島之名源於白龍尾洋的假設,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認為,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前期,這個島,儘管還是一個僅僅有船隻臨時停泊的荒島,但是越南已經顯示了在這個島上的存在甚至有一定的統治力,甚至可以說,越南在當時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對這個島嶼的主權。
四、十九世紀後期之白龍尾島歷史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到白龍尾島上呢?根據李德潮的說法,是世世代代,但文章中也承認,有據可考的,大約就是一百年(他的文章發表在1995年)。他提到的一個證據就是在1955年的時候,島上還有一個馬援廟,廟裡有鐵鐘一座,是光緒三年(1877)由海南人所鑄造。必須注意到,鐵鐘鑄造的時間可能和這個廟建立的時間不一樣,因為鐵鐘可能是後來再搬過去的。但也不妨先假定,在19世紀後期,中國人開始在這個島上活動。
根據法國人在1944年的報告[18]:「以前」,越南漁船也經常到這個島活動,中國人也在這裡停靠。但是由於以前沒有淡水,所以島上不能住人(因此,越南人又叫這個島為無水島)。(江编者注:即便不能说越南已经取得主权,但至少完全可以证明它是无主之地,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越南,而在实效占有与管理方面,越南比中国的效力要更强,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考辩精神)直到1920年左右才發現第一口淡水井,從此在島上生活才成為可能。因此,筆者認為:直到19世紀後期,中國人才開始越來越多地在這個島嶼活動,當時越南人可能也在此活動,但不如中國人頻繁。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之前,還僅僅是把這個島嶼作為臨時停泊點,而非像後來一樣成為定居點。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在19世紀後期在這個島上的活動更為頻繁呢?這和越南的衰弱有關。在19世紀初阮朝建立時,越南一度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其海軍實力也相當不俗。那是因為阮朝皇帝就是在法國人的支持下成立阮朝的,從法國人那裡得到不少西方的武器,屬東亞最早擁有先進西式武器的獨立國家(被殖民的自然不算)。翻查19世紀道光帝時期的中越剿海盜記錄,會發現越南的水師的實力至少不在中國水師之下。由於越南水師的強大,在鴉片戰爭中,在英國船隻「船堅炮利」讓道光皇帝頭痛不已之際,他甚至還一度產生請求越南水師幫忙抗英的想法。
在19世紀中期,法越交惡。最後,越南水師在1958-1962年法越之間的戰爭中被徹底摧毀,之後也沒有能夠恢復元氣。於是,在1860年代之後,越南就喪失了對以前管轄的水域的控制能力。這時,在北部灣的海盜仍繁,但中越聯合剿匪一次也沒有出現,反而要中國海軍往越南境內替越南剿匪。而在乾隆道光時期明確記載屬越南的九頭山和老鼠山,也被在19世紀後期的《廣東輿地圖說》稱為:「西迄防城外海之大洲、小洲、老鼠山、九頭山皆粵境也。」[19]
結合到越南在西沙群島的歷史,筆者認為,越南在19世紀中之前對其鄰近的水域的控制是政府驅動的,而不是民間驅動的。當政府喪失了這種能力後,民間對離島的開拓動力並沒有能夠填補因政府削弱而帶來的真空,以致這些原先在政府控制下的離島成為其他國家(主要是中國)民間的地盤。相反中國人對海外的開拓是民間驅動的,中國政府一直是阻礙而不是鼓勵這種開拓。故此,當中國政府力量削弱的時候,反而能夠促進民間的海外開拓。正是因為這兩種不同的開拓模式,導致中國和越南在同樣的條件下(政府被削弱),對離島的開拓消彼長。因此,在19世紀中之前,白龍尾島是越南所管轄的,直到越南海上力量被法國摧毀了,白龍尾島出現管治真空,這樣中國人才在此佔據優勢。(江编者注:从历史依据来看的话,此时越南人至少已经实效管理了近百年,因此,中国人的“后来居上”不是那么容易就完全代替及超越越南的历史效力的,若只要“改旗易帜”就完成了主权变更,那我们那些不平等条约不就更加没有疑问了?我们还有什么好痛心的?)
1887年,中法簽訂了邊界條約,雙方隨後勘界。6月26日,中法在北京簽訂《中法續議界務專條》,裡面第三款規定:
廣東界務,現經兩國勘界大臣勘定邊界之外,芒街以東及東北一帶,所有商論未定之處均歸中國管轄。至於海中各島,照兩國勘界大臣所劃紅線,向南接劃,此線正過茶古社東邊山頭,即以該線為界(茶古社漢名萬注,在芒街以南竹山西南),該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該線以西,海中九頭山(越名格多)及各小島歸越南。[20]
據法文版翻譯為:
廣東界 :
已商定芒街以東和東北面 ,勘界委員會勘定的邊界線以外的所有爭議地點,歸中國所有 ,巴黎子午線東經 105°43′以東
,即經過茶古社島或稱萬注島東端並構成邊界的南北線以東的所有島嶼亦歸中國所有
,這條子午線以西的九頭島及其它島嶼歸安南所有。[21]
在公約所附中越練過邊界最東段地圖上畫有一條南北方向的紅線
,並注明「從兩國勘界大臣所勘北界起往南直紅線經過茶古社山頭東邊以該線為界。」[22]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這條紅線位於東經 105 度 43
分巴黎經線,按照格林威治經線即為東經108°03′13〃。關於這個界線(以下簡稱分界線)的適用性,由於字句上的含糊,導致日後有以下四種說法。第一種:分界線僅僅為沿岸附近的小島的分界線;第二種:分界線是整個北部灣內所有小島的分界線;第三種:分界線是整個北部灣水域的分界線,而不僅僅是灣中的小島,於是到了後來形成歷史性分界線;第四種:分界線是所有中越之間爭議的島嶼的分界線,甚至包括北部灣之外的南海。這個這個分界線的問題將在後文再詳細探討。這裡只指出,白龍尾島在這條分界線(或其延長線)的西面,屬越南一側。
在簽訂中越分界條約後,法國把整個越南變為殖民地(南部是直轄,中部和北部是保護國,這裡不區分)。對於北部灣,由於靠近法屬越南統治的中心河內,法國對之極為關注,顯示出對西沙群島不一樣的積極態度。在1887年後,法國的海軍經常性地在北部灣巡邏,白龍尾島也是其巡邏的一個地方。但顯而易見,當時法國對白龍尾島並沒有明確的主權意識。在1944年的報告中僅僅形容為:法國偶爾會到那裡巡視。
而同期,在1895年,中國也有一次往白龍尾島緝私的記錄。行動由一艘叫做「開辦」(Kaipan)號的緝私船進行。當時中國海關是英國人把持的,這些緝私船上的船長都是英國人。這艘船的緝私路線是從海口出發,先到越南的潿州島和九頭山,再轉向西南,經過夜鶯島(白龍尾島)停泊並檢查漁船,最後返回海口[23]
。從這條路線分析,由於它也到達了越南的屬島,很難說這是否充分表現了對白龍尾島的主權。
總的說來,巡邏和緝私,在主權意圖明確的情況下,可以作為行使主權的證據。但是這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因素來判斷。根據當時的各種事實來看,無論是法國還是中國,都沒有把白龍尾島視為自己的領土。從官方看來,這大概是偶爾前往緝私的地方,而不被視為固定的領土。而白龍尾島繼續成為中國和越南漁民、走私犯甚至海盜的一個停泊點。中國人可能還是佔優勢的一方。
江编者注:客观地说,清末民初应该是中国夺取白龙尾岛的最佳时期,会比后来解放军占领还更有效,因为1955年时,解放军登岛是“解放战争”的名义登岛的,但当时国际上已经公示了白龙尾岛交给北越,那么在《日内瓦协议》的约束下解放军占领岛并建立行政机构,从法理上讲,是既违背国际共识原则又是于理于情都不合的——北越暂时没有能力接收该岛不代表人家放弃,这道理就好像钓鱼岛一样,我们70-2010年前并没有常态巡航,但被日本占了那么久只要我们没有宣布则对主权的声索仍然有效。若说你一占领就是你的,那我们的钓鱼岛不要提了。
五、法國對白龍尾島的主權的確立
在1920年左右,島上發現了淡水資源,從而使這個僅能短暫停泊的島嶼一下子變為可以定居的島嶼。這令法國的興趣大增。在1920年前後,法國人開始加強對白龍尾島的管轄。
1921年,法國專門派了一個官員到島上調查,回來之後寫了一份報告。當時,中國在島嶼上的移民也逐漸增多。在登島調查的時候,島上的漢人向法國官員提交了一封手寫的申請書,要求法國准許他們在島上開發農業。這份申請書和法國官員的報告書在1921年8月交付到上級手中。最後法國批准了這個申請,同時要求法軍增強對這裡的巡邏,從不定期的偶爾巡邏,升級為至少每年一次的巡邏。
江编者注: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强的主权依据——中国官方与民间都认同法国(即越南)的统治。
法國人此舉中三個行為能夠充分體現其對白龍尾島的管轄。
第一,法國官員登島調查,這屬一種明確的主權意識。
第二,島上漢人向法國提出開發申請,而法國又同意了這份申請,這是實施主權的行為,屬有效統治,是明確的主權實踐。
第三,就巡邏而言,在之前,儘管法國甚至中國都有在這裡緝私的記錄,但那是偶發性的。而儘管法國在之後每年一次的巡邏密度仍然不高的,但從偶爾性的行為變為「例行性」的行為,清楚體現了法國隊白龍尾島已經有了明確的主權意識和有效統治。
有材料認為,用「浮水州」這個名稱稱呼白龍尾島是在20年代出現的[24]
,但這個說法是可疑的。在1921年,商人何瑞年申請開發西沙群島之時(見第七章),他給廣東省政府提出乘領浮水洲之申請,當中對浮水洲的記載為:
商等當日前往查勘之時,中途經過昌江縣港外海面,併發現有浮水洲荒島一處,其位置亦在瓊崖海面之西南,為來往西沙群島必經之地,面積廣闊約300余方里。但四周浮沙甚多,惟島面尚屬平坦,半雜泥沙,中央泥石堆成高阜,出有棕樹,大致與西沙群島無異。土人名為浮水洲,曾於島上建有昌爺古廟一所,故隸昌江縣管轄。[25]
內務部把它記錄在案[26]。儘管白龍尾島確實在昌江縣外洋,但是其位置卻不在瓊崖海面之西南。地貌也不與文中描繪的相近,因為白龍尾島是火山島,是一個高出海面50多米的平臺型島嶼,並不是與西沙群島無異的珊瑚島。此外,白龍尾島也不在來往西沙群島的必經之路上。有可能是當時有兩個地方都叫浮水洲,但更有可能是後人把浮水洲這個名稱套用到白龍尾島上了。(江编者注:结合中国史料来看,“浮水洲岛”被命名到白龙尾岛上,至少是20年代的事,再考虑“浮水洲”这个词的普遍性,不难想像,在更早以前“浮水洲岛”很可能是指西沙群岛或北部湾里的另外一些小岛礁,因为在20年代前完全没有任何史料把白龙尾半岛明确称为“浮水洲岛”,由此更加侧面证明了中国人知悉白龙尾岛远远比越南人要迟)。
那一時期的國際上的地圖還是對越南有利。就筆者所見,當時的中國地圖都沒有把白龍尾島畫在中國的領土之中。中國出版的亞洲地圖,儘管畫有「夜鶯島」,但沒有視為中國的國土。而國際上的地圖,卻相當一致地繼續把白龍尾島標識為越南的領土。比如前面所展示的1917年英國出版的《中國地圖》和1925年德國出版的《亞洲地圖》。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1937年,法國派兵駐守白龍尾島,並在白龍尾島上成立一個哨所和地方政府,法國進一步升級了其管理的規格。這進一步明確了法屬越南對白龍尾島的主權意識和有效統治。
中華民國對於法國對這個小島的統治大概是清楚的,卻一直沒有加以反對。對1937年法國駐軍白龍尾島的事件也沒有表示。據稱,在1934
年廣東省政府還派專員到白龍尾島視察[27]。筆者沒有查到詳細的資料,無法根據一句簡單的描述作出分析。但根據民國的態度,這不太可能被視為民國對此的主權意識。
民國政府的態度大概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從歷史上看,儘管中國人在對白龍尾島的開發上有著重要的貢獻,但白龍尾島從來沒有歸中國管轄。民國政府於理無據。另一方面,筆者認為更加重要的,是民國政府在對1887年分界線的法律解釋上限制了自己在白龍尾島上的立場。民國政府可能原本就認為1887年分界線是對整個東京灣的島嶼的分界線(第二張說法),於是認為白龍尾島屬越南。
在1930年代,中國和法國在西沙的爭議開始後,民國政府為了主張西沙屬中國的,更明確認為1887年分界線是指所有中越爭議島嶼的分界線,因而更不得不承認白龍尾島屬法國(越南)。1937年四月,中國對法國要求西沙的反駁中的一條主要證據就是:
(一)依照一八八七年中法續議界務專條第三款:「……至於海中各島,照兩國勘界大臣所劃紅線向南接劃。……該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西沙遠在該線之東,應歸何國,一覽便知。
![]()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因此,在公開的外交立場,中國認為在1887年中國和法國的分界線是對所有的中越之間的有爭議的島嶼都有效(上文的第四種說法)。中國據此認為,根據這個條約,所有西沙和南沙的小島全部屬中國。
平心而論,這個主張顯然是很難成立的。因為這條經度線甚至穿過了印度支那半島,如果這個理論是成立的,那麼所有的越南近岸小島也都成為中國的領土了。中法兩國僅僅在討論越粵陸上交界的條約中引申到海上的這條線,如此擴大化地引申此分界線所得的結論顯然難以成理。
關於這條分界線的適用性,在90年代的中越談判中被再次爭論。中國認為此線只限於近岸小島(第一種說法),而越南認為此線是整個北部灣海域的劃分(第三種說法),最後雙方實際上達成了僅僅是北部灣島嶼的劃分線(第二種說法)。關於這個問題的細節在後文討論。無論何種看法,都不支持民國政府在1930年代的理論。因此從法理上看,民國方面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但是,當時民國的這個態度恰恰可以為越南擁有白龍尾島做背書。因為這個島在分界線的西面。如果按照民國的說法,認為這條線是要延伸到南海,那麼北部灣中的白龍尾島自然也適用。而法國的說法是,這條線僅僅適用於北部灣(因為經線在北部灣中和印度支那半島相交,所以無法再往南延伸,因此不能作為南海劃界的根據)。無論當時中國還是法國的說法,都肯定了白龍尾島是法國的一部分。所以,就當時中國政府在西沙群島上所堅持的法理與立場而言,白龍尾島屬法國(越南)是毫無爭議的。這也是中國對法國管轄白龍尾島無異議的原因。正是這種態度,使得法國最終對白龍尾島的主權得以確立(因為得到唯一可能的爭議國中國的承認)。
綜上所述,從1920年左右開始,由於白龍尾島上發現淡水,使得島上開始有人定居和從事農業生產。當時島上可能還是來自中國的人為多。但法國在1921年已經確立了在此的主權,在1937年之後更是進一步把這個主權固化。而中國政府,為了在西沙爭議中獲得理據,認為1887年分界線是所有中越之間爭議島嶼的分界線。這一立場支持了法國(越南)擁有白龍尾島的主權。使法國在這個時期毋庸置疑地確立了對白龍尾島的主權。
江编者注:一如我的《惊天大逆转——白龙尾岛竟然是这样“丢失”的》里所指出的那样,蒋介石政府4次通过外交部声明(尽管他的“茶古线分界法”缺乏合理的国际法依据,但并不妨碍国民政府态度上对白龙尾岛主权属于越南的明示,因此,其法理效力是得到公认的。也因此,蒋介石政府的主张是决定白龙尾岛归属的最关键依据)。
六、白龍尾島之戰後歲月
法國對白龍尾島的統治直到日軍在1944年發動對越南的進攻才短暫終止。在戰後1946年,法國迅速重返白龍尾島(在越南的角度應視為光復),再度建立統治。中國同樣也對此無異議,這自然是堅持民國政府一直以來的立場之故。
1947年,中國提出一條由十一段線組成的U形線,這是九段線的前身(見8.5節),但此線範圍是否包括白龍尾島卻模糊不清。在《南海諸島位略圖》(最原始的正式文件)中沒有畫出白龍尾島,而且因為斷續線坐標的難以確定以及該線本身就是斷線的原因,很難確定白龍尾島是不是在十一段線之內。據筆者自己在《南海諸島位置略圖》上的測量,白龍尾島似乎剛好在兩條斷續線的虛擬連線之上,因此也無法得出這個範圍有沒有包括白龍尾島的結論。在筆者翻閱當時的其他民國地圖以及後來臺灣出版的地圖後,也驚異地發現無法得出任何結論。在這些相關的地圖上,絕大部分根本沒有顯示白龍尾島。這又分幾種情況:一種是圖太小,沒有標注出來;另一種是在這個地帶以方框覆蓋的形式顯示其他資料;更有甚者,圖既不小又沒有方框,卻在應該出現白龍尾島的地方顯示一片空白;而極少數顯示白龍尾的圖中,也同樣無法根據斷續線確定白龍尾島的歸屬。而在民國或臺灣出版的越南或東南亞的地圖中,倒是一般都畫有白龍尾島,但是都沒有畫出斷續線。所以,筆者只能說,在這個問題上無法得到答案。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在20年代出版的地圖上,這個島標注為夜鶯島,但是在戰後的地圖上,這個島標注為白龍尾島。這多少也意味著民國繼續承認白龍尾島屬越南的立場。
1950年,國民黨在大陸戰敗後,有少量軍隊(40餘人)退到白龍尾島,但白龍尾島還在法軍的有效管轄之下。1954年,法國和越南各方達成了《日內瓦協議》,規定北緯十七度歸北越,白龍尾島因此也該歸北越。同年8月,法軍退出白龍尾島,當時這時一起退出的還有島上越裔的居民71戶,269人(注意:白龙尾岛上从来都有越南人,不是只有中国人,而且越南人经营的时间远远长过中国人,更且,当时中国人也是受越南殖民政府管辖)。而國民黨殘餘軍隊和島上的華裔64戶,249人繼續留在島上。[28]因此那時,在島上的人,如同李德潮所說,就完全是來自中國的漁民,並且由國民黨殘兵控制。這是史上首次由中國人控制這個島嶼。
1955年7月,解放軍發動對白龍尾島的進攻,「解放」了白龍尾島,並且在島上建立區級行政單位——澹縣人民政府浮水洲辦事處
,還有中共簷縣委員會浮水洲工作委員會和駐軍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分區浮水洲守備大隊等機構。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在白龍尾島建立統治。從中國如此正規的命名來看,這個行動似乎不應該是一個應北越要求代為接管的行為。(汇编者注:在我的《惊天大逆转——白龙尾岛竟然是这样“丢失”的》也已经说过:不排除当时的中国有想借机占有的念头。)
那麼,中國為什麼在後來又把白龍尾島交給越南呢?在檔案未公開之時無法確切地回答這個問題。筆者估計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越南確實有統治過這個島的證據,而民國政府也確認過了,致使中國無法拒絕北越的要求。這可能是官方不願公開資料的原因。因為儘管越南的證據很充分,但中國畢竟在當時已經實控了這個島嶼,並已經在上面建立了行政機構,而當時居住在島嶼上的人都是中國人。把這麼一個島嶼交給越南難免惹人非議。事實上,即使在當時的當事人中也有一些是對此不理解的。比如當時的原海南軍區副司令員、移交工作的全權代表馬白山就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大錯事。[29]
第二,當時可能也確有利用這個島嶼支援北越的原因。這個地方後來成為北越建立雷達站和儲存物資的中轉站。但是從戰爭效果來看,把這個島嶼給北越,還不如讓島嶼維持在中國的手裡更加有效。因為美國忌憚轟炸中國的領土(不希望戰爭擴大)。但對轟炸北越的領土卻沒有顧忌。這使得這個島嶼在戰時被美軍轟炸,絕大部分人都離開了島嶼。但從另一方面看,如果白龍尾島真的假意「寄託」在中國名下,那麼越南在後來再要拿回白龍尾島就不會這麼容易了。(汇编者注:此处作者的推测与我在我的《惊天大逆转——白龙尾岛竟然是这样“丢失”的》是一样的),下面为我原文的截图:
![]()
-----------------------------------------------------------------------------截图分界线
其實,早在1953年,甚至在中國沒有佔領白龍尾島之前,中國就已經把十一段線中北部灣的兩條去掉,十一段線變成了九段線。記錄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的檔案同樣並沒有被公開,中國的這個行為也不容易理解。幾乎可以肯定,當時去掉這兩段線是與北越在北部灣和白龍尾島的態度上有關。可能北越認為北部灣的兩段與1887年分界線有衝突:即使在近岸,十一段線的第一段也明顯超越了1887年分界線的中國方的範圍而突入越南一方。也可能北越方面認為十一段線很可能把白龍尾島劃入中國領土(儘管這一點模糊不清)。大概在越南的要求下,中國為了息事寧人、顧全大局或是實事求是,就先去掉這兩段線。(汇编者注:此处作者的意思是,本来蒋介石政府在北部湾画的那两段线,在国际法上来讲,就是很不合理的,尽管我方可以主张,但实现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况其还画得不清不楚,既无连接明显哪一段,也没有坐标,因此,纯粹是取个噱头而已):![]()
汇编者注:无疑,以“11段线”来“追认”或曰“反诉”1887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以及反诉民国政府1937年前的主张是无根据的,且不说十一段线本身就只是我们自己的主张,就说国民政府自己都没有解释清楚这11段线的坐标与数据,那多年来又何来的说辞以证明你几十年前的主张是包括了今天的白龙尾岛?
显然,这种事后诸葛亮是不可能得到国内外认同的。
北京可能由於島上都是中國人以及為國民黨軍隊駐紮之故,沒有意識到這個島更應該屬越南,也可能也是心存僥倖,先打下來再說。總之,這時中國還沒有放棄佔有白龍尾島的念頭,希望借實際佔領而最後得到白龍尾島。但北越後來提出了交涉,最終中國亦在1957年把它交給越南。現在流傳的各種關於當年為何交給越南的理由,很可能只是為了在面子上給雙方找一個說得過去的臺階。當然,這些純粹個人的猜想,沒有任何史實根據,一家之言而已。
在之後的歲月中,北越和南越解放陣線戰勝了美國和南方的越南共和國,最後南北越合併成為統一的新越南。可是由於西沙和南沙的爭議以及更為重要的原因,中越反目成仇,兵戎相見,在大規模戰爭後又進行了長時間的邊境戰爭,直到九十年代後才重新開始邊境的談判。
汇编者注:按常理推断,如果中越没有交恶,白龙尾半岛的“交割”一点争议都不会有,可见,当年负责“移交”的马白山将军多年后的说法很明显就是对越南背叛中国而不满——但请注意,马将军原话中其实没有半点提到主权问题,从凤凰网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它是完全在暗示“白龙尾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的预设条件下,来诱导读者不去追究白龙尾岛此前的历史问题的。![]()
七、北部灣分界談判與白龍尾島的最後結局
在90年代中越關於北部灣的劃界問題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中國和越南在北部灣劃界方面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第一,如何看待「傳統海界」和「歷史性水域」?第二,如何處理白龍尾島的劃界效力?第三,如何公平地分享北部灣的漁業資源?
中國認為,這個分界線僅僅涉及沿岸的島嶼的主權,既不能視為對整個北部灣海洋的劃界,甚至也不能視為對北部灣內所有島嶼歸屬的劃界(第一種意見)。而越南方面則認為這條線是對整個北部灣水面(包括海裡小島)的劃分(第三種意見)。越南更引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認為這條線已經形成了越南的「歷史性水域」。在這裡筆者先討論白龍尾島的主權問題,有關海界的問題放在下一節討論。
中國在和越南就北部灣的分界談判時對越南所主張的「歷史性水域」有過充分而詳細的分析,結論認為越南的主張毫無根據。當時中國的著重點在於北部灣不會因為這個分界線而讓越南佔去大部分,於是拋棄了民國政府的說法(本來也不合理),而堅持分界線僅僅為沿岸的小島的主權劃分界限的理論。中國為此羅列出種種理由:
該條約僅規定在中國與北圻交界處所會同勘定界限,而無隻字提到北部灣的海域劃界,故兩國勘界大臣在劃界過程中根本不會有什麼海域劃界的企圖,更不用說制定什麼海域劃界方案。即使勘界後形成的1887年《中法界務專條》或1894年《中法粵越界約附圖》,亦僅是提到通過茶古的「紅線」,說明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以西海中九頭山及各小島歸越南,根本沒有提到北部灣海域的劃界。因此可以說,1887年6月26日中法界約中的紅線,只是芒街附近沿海島嶼的歸屬線,而不是北部灣的邊界線。在北部灣海域,中越兩國從未劃過邊界線。[30]
粗略看來,北京和越南方面的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這主要是基於條約中:
至於海中各島,照兩國勘界大臣所劃紅線,向南接劃,此線正過茶古社東邊山頭,即以該線為界。該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該線以西,海中九頭山及各小島歸越南。
「海中各島」所指的「海」到底有多大的範圍?中國認為這個海僅僅是沿岸附近的海面,這自然有一定的根據。但仔細研究,從談判過程來看,事實上中法曾經明確「海」的範圍指的是整個東京灣。根據1887年4月11日法方代表狄隆給中方代表鄧承修的復函:
以下是兩國界務委員會關於這群島嶼的口頭勘界協議的紀要內容:兩國界務委員會一致認定:凡巴黎所在子午線以西(漢語中稱為北南線)105°43’,經茶古島東角的東京灣內各島嶼均屬安南。中國界務委員要求,在該子午線(北南線)以東各島嶼統歸中國。法方界務委員會聲明,由於江坪及其他地點的勘界工程尚未完成,故此問題應由法蘭西共和國公使與總理衙門在北京會商解決,此點亦系經與中方界務委員會商定後達成的一致意見,特此記錄。[31]
因此,整個東京灣內島嶼以此分界線劃分是已經達成的協議。所以,這條線是整個北部灣島嶼的歸屬線理論最為符合事實。
汇编者注:尽管作者在前面强调过,1937年蒋介石坚持要求中、法双方按1887年《中法续议界务条约》中的“茶古线”(即子午东经线105度43)来划分海域是没有国际法支持的,但由于蒋介石当年的极力主张使中法与后来的中、越都沿袭了这一历史习惯,因此,中越双方1999年还是基本上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谈判。
大概可以相信,在中法談判中,白龍尾島並不在中國的考慮之內,甚至也可能並不在法國的考慮之內。但從整個過程來看,根據條約所規定的實際結果就是白龍尾島屬越南。如果當初這個島嶼真的不在雙方所考慮的範圍之內,那麼這對於越南來說算是一個意外之喜。無論如何,這個問題在90年代的中越談判中已經解決。最後,雙方在2000年底簽訂了《中越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達成的北部灣劃界的協議在事實按照了較為折衷的第二種意見:即在承認白龍尾島屬越南的同時,也使越南放棄了把這條經線作為整個北部灣水面分界的立場。
對中國更為有利的是,再談判中,中國還令越南同意縮減了白龍尾島在水面分界上的效力。根據海洋法,白龍尾島是一個可以維持人類生存的島嶼(島上一直有人)。所以除了擁有領海和毗連區之外,它還可以享有最多200海里的經濟專屬區。但是在最後達成的協議中,白龍尾島的專屬經濟區卻僅僅有三海里。而雙方最後達成的經濟專屬區分界線與1887年分界線相比,在北面向中國方突出了一些,在南面向越南方突出了更大的區域,中國得到的面積更大。不得不說,中國在此談判還是很成功的。![]()
汇编者注:与笔者《惊天大逆转——白龙尾岛竟然是这样“丢失”的》分析一致——
![]()
此谈判结题与划界结果,无论你怎么吹毛求疵、鸡蛋挑骨头都得不出中国吃亏的理由,单论越南放弃了200公里专属经济领域的权利中国就已经值了,试想想,我们在钓鱼岛及南海对专属经济领域的权利捍卫喊得多响亮呀?做到这份上,还有些人喋喋不休想“要岛又要人”的,我都不知道你还有什么不敢要的,直接叫嚣“收复”安南吧你~!
那麼中國是否已經承認了白龍尾島屬越南呢?2000年的條約中確實沒有明確規定白龍尾島屬越南,而從中國政府這時對1887分界線的立場來看,也似沒有承認白龍尾島屬越南。但事實上,越南對白龍尾島的主權並非單純源於1887年分界線,更重要的是民國政府對白龍尾島屬越南的確認,以及法屬越南在1920-1954年這段時間的無爭議的主權實踐。而在1957年之後,越南也長期在白龍尾島上行使主權。所以,白龍尾島屬越南的證據在國際法上是非常堅實的。事實上,中國從來沒有正式(公開)地提出對白龍尾島的主權要求,不論是清朝、民國還是共和國。
即使在2000年的條約中也可以推導出白龍尾島主權屬越南的結論。那是因為,白龍尾島在劃界中處於越南的一側。如果白龍尾島是中國的,那麼白龍尾島就是一個「飛地」。作為一個明確無疑的島嶼,它有權主張12海里領海。而根據中國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里。這項規定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領土」。因此如果白龍尾島是中國的領土,那麼其周邊12海里處,根據中國的聲明,就必然是中國的領海。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只能理解為這個島嶼不是中國的領土了。
2000年談判中的一個副後果在於,中國既然在這個談判中確認了1887年分界線只是屬對沿岸島嶼有效的原則,就不能再按照民國的說法,把這條分界線作為對西沙和南沙歸中國的理由,否則就是違反「禁止反言」原則。當然,這裡要再次強調的是,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民國方面的看法都是站不住腳的。
中國政府沒有把這個作為主張西沙和南沙的主權的證據提出來。這是值得稱許的(不然就會落下郭守敬又在西沙,又在黃岩島測量天文的笑話)。但仍有一些「專家」,不知就裡,對歷史和法理無知,無視政府的立場,繼續把這個分界線作為對西沙和南沙法理的依據堂而皇之地寫在專著重。這是令人遺憾的。
八、結論
經過一系列的分析,白龍尾島歷史的基本線索已經得到厘清。白龍尾島自古以來是一個無人的荒島。在文獻中,它最早為西方人所記錄,在18世紀以來,被命名為夜鶯島。從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1860年之前),在西方的普遍看來,這個島嶼與越南相聯繫,視為越南的領土,並根據越南人的叫法,以Bacht
Long
Vi(白龍尾)稱呼之。從清朝乾隆時期開始,越南就開始建立對白龍尾洋的統治,並得到清朝的承認。白龍尾島的名稱可能來源於白龍尾洋,從而也支持了越南當時已經對這個島有主權的理論。
在1860年後,由於越南海軍的消失,越南也喪失了對離島的控制。這時的白龍尾島成為權力的真空,使得中國人在這個島上的活躍程度超過了越南人。但是直到1920年之前,由於沒有淡水資源,島上都沒有固定人口。
在1887年中法條約中,白龍尾島被劃歸法國,儘管可能當時雙方都沒有意識到。但法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白龍尾島都沒有主權意圖。而儘管白龍尾島已經日漸成為中國人活動的地區,中國政府對之仍缺乏主權意圖。除了偶爾性的緝私和巡邏之外,雙方都沒有顯示出兼併這個島嶼的意圖。
在1920年左右白龍尾島發現淡水後,到這個島定居的人開始增多,法國一改以往的態度,通過多種形式顯示並鞏固了對其主權,這個主權的確立大概可以以1921年法國官員的調查為起始。民國這時還沒有對這個島嶼的主權意識。
到了30年代中法西沙爭議起後,中國政府由於要增強西沙的理據,主張1887年分界線適用於所有中越爭議的島嶼,這就相當於承認白龍尾島是越南的一部分。1937年,法國在島上駐軍,進一步加固了在白龍尾島的統治。1944年,日本侵佔白龍尾島。戰爭結束後,法國在1946年重返白龍尾島,直到1954年根據日內瓦協議撤出這個島嶼。
因此,1920年到1954年之間,除了日軍短暫的侵略之外,法國對白龍尾島的主權是非常充分的:有管治意圖,也有有效控制(駐軍,設立地方政府),而且還得到中國承認。因此,在1954年法軍退出白龍尾島的時候,白龍尾島其實已經是越南的領土了。
法軍撤退後,白龍尾島短暫地為國民黨殘兵所控制,但是解放軍在1955年佔領了這個島嶼。北越說1955年中國北京佔領白龍尾島是應北越的要求的代為接管行為。筆者不清楚到底有沒有這份協議,但筆者估計是沒有的。隨後,在北越方面的交涉之下,1957年,中國把白龍尾島交給了北越。
綜上所述,儘管在1955年到1957年之間發生了什麼,現時沒有更加多的資料可以確認。但是僅僅憑白龍尾島之前歷史,中國把白龍尾島交給北越,也不屬「賣國」的行為,因為它原本就是屬越南的領土,中國的這個行為應該被定義為「歸還」。同理,儘管北越理應對中國歸還島嶼的行為表示感激,但這不應被視為理應「感恩圖報」而放棄在其他領土問題上的主張的理由。
中越在2000年解決北部灣的劃界,也順便解決了白龍尾島的最終歸屬。這是中國第一次和海上鄰國和平解決海界劃分的例子,對解決南海劃界有重大意義和重要的先例作用。
歷史學者,研究興趣為中國邊緣地區的歷史。著有《釣魚臺是誰的——釣魚臺的歷史與法理》、《被扭曲的南海史——二十世紀前的南中國海》。
联系方式:dddnibelungen@gmail.com
汇编者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白龙尾岛都是越南自古以来无可争议的主权领土。这就是:史!事!实!